8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系统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情况,并发布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2021年最佳制度创新案例”。
广东自贸试验区总体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21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固定资产投资1375.99亿元,增长6.5%;税收1048亿元,增长2.8%;共引进88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449个项目,认定总部型企业261家。今年上半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8.31亿元;税收收入567.76亿元。
广东省商务厅厅长、自贸办主任张劲松总结了广东自贸试验区一年多来的发展变化。“广东自贸试验区在聚焦开放创新发展方面呈现‘六大’亮点: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国际贸易新业态创新发展;国际航运发展迈上新台阶;金融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与港澳合作更加紧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速。”
广东自贸试验区2021年最佳制度创新案例共15个,可划分为三类: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聚焦与港澳规则机制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聚焦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运用,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上半年进出口增幅达24.9%
经第三方评估,2021年广东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跨境金融、航运等四个指数分别较2020年增长9.2%、10.38%、8.79%和22.4%,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力地带动了广东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广东自贸试验区门户枢纽功能更加突出。2021年,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近4千亿元,今年上半年进出口超过2千亿元,增幅达到24.9%,远远超过全省2.8%的平均增速。
广东自贸试验区的优势政策条件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
2021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82.41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40.45亿美元,自贸试验区以全省万分之六的土地面积吸引了全省外资总额的1/4。事实上,广东自贸试验区“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限制性措施已减至27项,实现负面清单制造业项目清零。
一个案例便可看出营商环境改革的进展。
广东自贸试验区内企业领取营业执照所需平均时间为0.5天,社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平均6.7个,缴税电子化比例96.1%,企业从申请到获得正式供水、正式供电、获得互联网接入等所需时间已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国际航线数量继续增长。2021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国际班轮航线达到332条,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增长到338条,年集装箱吞吐量3千多万标箱,超过全国的1/10。
而从航运基础设施来看,广东自贸试验区推进建设的速度持续加快。南沙港铁路建成开通,今年上半年海铁联运超3万标箱。广州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正式运行,深圳蛇口妈湾智慧港开港营运。
目前,南沙和前海蛇口片区共拥有深水泊位144个,单个最大靠泊能力达到22万吨。集疏运网络更加完善,南沙“湾区一港通”覆盖省内12个内河码头,前海“大湾区组合港”开通21条组合港线路。2021年,南沙和前海国际中转量达201.01万标箱,水水中转量1168.98万标箱。
15个最佳制度创新案例公布
在发布会现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2021年最佳制度创新案例”正式公布,共15个最佳制度创新案例。
一些创新案例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包括商事主体歇业登记制度、“信即办”审批新模式、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服务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等六个案例。
这些案例体现了广东自贸试验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制度创新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的创新举措。例如,前海推出的“商事主体歇业登记制度”案例,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企业面临天灾、疫情等不可抗力的临时困难而暂时无法开展经营活动时,允许企业向商事登记机关办理歇业登记,保留主体资格,歇业期最长3年。
而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通过流程优化,使得进出口货物可在内河港口办结海关通关手续,沿海沿江海口物流实现无缝衔接,物流整体时长由过去5-7天压缩至2天,节省了企业30%的物流成本。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一级巡视员梁金成表示,以自贸试验区蛇口港、南沙港为枢纽港,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持续推进“大湾区组合港”“湾区一港通”模式试点,将枢纽港和珠江沿江及内河支线港视为同一港口,允许企业在支线港口直接办理海关查验、放行、交还箱等手续,提高码头场地和集装箱转运率。2022年上半年,该模式累计运输超过12万标箱。
同时,南沙推出的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服务模式,解决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退货难题,使跨境电商商品“出得去”“退得回”,企业将境外退货业务集中至南沙,实现业务集聚,应用这一模式每年可以为企业降低综合物流成本约5000万元。
还有一些案例聚焦与港澳规则机制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包括全流程集成式跨境税费闭环服务新体系、粤港澳司法规则衔接机制、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标准体系等五个案例。
从南沙推出的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标准体系案例来看,这一制度创新突破了内地现有标准难以对港澳人才水平能力进行评价的技术壁垒,有效地解决了职称申报过程中内地和港澳职业资格体系的差异性难题,目前首批16名港澳工程人才已在南沙获得此项职称证书。
不只南沙,在横琴、前海也已形成创新模式,不断深化琴澳、深港合作。例如,前海以推动深港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路径,以风险防控为底线,持续拓展“前海模式”,支持和便利港企、港人集聚发展。
“我们实施港澳青年招聘计划,去年以来发动腾讯等355家企业,发布4104个工作岗位,促成245名港澳青年签订就业协议,也在建设前海国际人才港,一站式提供451项人才服务,开展100项人才活动。”前海合作区党工委委员、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表示。
此外,4项制度创新案例聚焦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运用,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包括涉税业务自动化审批、“前海仓单”项目、境外人士收入数字化核验平台等。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柳宁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