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后,2022年中国境内资管行业迎来了全新发展阶段。
今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发布“共同富裕时代资产管理行业的新使命和新征程——‘资管新规’四周年回顾与展望”报告(下称“报告”)表示,加大服务国家战略、加大服务居民财富管理,及加大服务金融业改革深化为共同富裕时代资产管理行业面临三大新使命。
金融开放是中国另一个宏观生态。“我国金融市场体量不断增长,市场容量在全球的占比也逐渐向我国GDP占全球之比靠拢。”报告指出,然而,国内资管机构为居民提供全球资产配置服务的能力仍相对不足。资产管理行业作为专业投资者,在开放中把握对中国核心资产的定价权。同时也需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借助全球化经营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三个使命与多个挑战
资管行业的使命与挑战并存。
根据报告,三个使命具体为:一是加大服务国家战略,借助资产管理行业的资产配置效应引导更多长期资金流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领域,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大服务居民财富管理,要发挥资产管理行业在专业投资上的优势,创设更丰富的产品,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更好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共同富裕建设。
三是加大服务金融业改革深化,发挥资产管理行业作为市场专业买方作用的力量,引导金融市场在金融产品体系、金融机构体系等方面深化改革,提升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防范各类金融业务异化引发的风险,推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当前资产管理行业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报告指出,首先是中国国内居民资金从储蓄向资本市场投资转换中还面临多重约束,资产管理市场缺乏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其次是资管行业同质化竞争严峻,资管产品发展模式同质化,产品体系过于单一,各资管子行业还尚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行业协同发展生态尚未形成。
此外,资管机构在主动管理能力、渠道销售、风险防范及金融科技等方面的专业性和竞争力仍有待提升;而在开放背景下,资管行业的国际化程度还相对不高,难以满足居民全球化配置的需要,同时外资资管机构在境内展业也还处于摸索阶段。
伴随资产管理行业规模的持续增长,量变将推动行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质变阶段,新阶段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将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其中包括:投资者结构将逐步机构化,投资风格长期化;公私募资产管理机构相互转换,边界模糊化;一、二级市场投资一体化,及产管理产品体系日渐丰富化。
“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探索
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背景下,资管行业近年来为方便居民全球化资产配置积极探索,如通过QDII和QDLP加大全球资产配置,通过跨境TRS(总收益互换)等金融产品为境内投资者提供间接配置境外资产的机会。
然而,国内资管机构为居民提供全球资产配置服务的能力仍相对不足。招商银行和贝恩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国内高净值人群境外可投资产比例由2019年的15%上升至2021年的30%。
“总体来看,国内居民配置境外优质资产的需求没有被充分满足,可选境外投资标的不够丰富,针对境内居民配置全球资产提供的投资研究和投资决策服务不够完善。”
报告指出,中国国内资管机构海外布局进展偏缓,而境外领先资管机构国际化程度较高,如贝莱德2021年末美洲以外的客户资产管理规模(AUM)达到3.4万亿美元,占比达其所有客户AUM的三分之一。
“相比之下,我国资管机构国际化程度偏低。”报告补充,近年来监管政策积极鼓励资管机构拓展海外布局,2018年《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设立、收购、参股经营机构管理办法》实施,但截至2022年3月仅有13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有子公司。我国资管机构海外展业受限于其全球化竞争力偏弱,在产品体系、风险管理和客户基础上都难以与境外资管机构直接竞争。
为此,其建议,应推动资管机构“引进来”和“走出去”,在业务规则制定上与国际通行惯例相向而行。同时发挥资管机构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在资产定价上的作用,把握对中国核心资产的定价权。
报告称,要持续引进外资资产管理机构,通过丰富市场参与主体来进一步提升市场多元竞争局面,引进外资机构成熟的资产管理模式、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做法,并通过引入外资资管机构来推动本土资管机构完善投资管理体系。
“资产管理机构也要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借助全球化经营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新一轮金融治理改革,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更多发出‘中国声音’。”报告说。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胡天姣)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